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 成果展示
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走进考古——杨育彬回忆录
发布人:牛维 发布日期:2018-02-01 浏览次数:6056 次

 


作者

简介

杨育彬,男,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进入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工作,1994年-1998年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1999年底退休。

先后主持或参加了郑州商城、侯马晋都新田、新郑郑韩故城、上蔡宋代雕砖壁画墓、三门峡战国及汉唐墓地、平顶山周代墓地、焦作府城商代遗址、黄河小浪底水库等多项考古工作。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并参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其学术成就传文收录在《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中。


推荐

理由

杨育彬先生近四十年的考古生涯中,见证了河南考古事业在艰苦的岁月中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到今天的过程。作为考古队伍中的一位老兵,先生虽已逾古稀之年,仍退而不休,笔耕不辍,用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成长经历,是河南考古史上珍贵的资料。前辈考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对考古工作的执着和热爱,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希望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在今天的考古工作者中薪火相传,并得以发扬光大。


精彩

节选

岁月忆 最忆是童年

杨育彬先生原籍吉林长春,出生在河南省泌阳县。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占领长春,长辈们不愿为日本人做事,太爷太奶、爷爷奶奶和父亲母亲举家大迁徙,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南迁到淮河之滨的泌阳。后又辗转到方城县和南阳县,1947年全家从临汝迁到河南省会开封,经历了一段动荡难忘的童年。南阳县城内的小街老箭道,是先生住过的家。县城西郊龙岗有武侯祠,有明清建筑群和历代碑石400余通,是先生幼时在爷爷带领下参观过的地方。


111.jpg

杨育彬先生的母亲和兄弟姐妹


中学铺就人生路

杨先生1950年8月从开封女师附小毕业,1953年7月开封二中毕业。在初中是班上学习委员和语文课代表,对语文课情有独钟。小时候喜欢看武侠小说,更多的是看一些中国史类书籍。初中三年级时的班主任是教世界史的汪仲陶老师,每次上课就在黑板上画一幅古代欧洲、北非和西亚的的地图来,讲古罗马和古希腊,讲斯巴达克斯,讲迦太基……每一堂课都引人入胜。“当时开封二中有一座大屋顶式的礼堂,学校开大会、听报告和一些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记得一次深秋的下午,在礼堂听什么报告时,坐在礼堂墙边隔窗能见到外面屋檐上的瓦头和阳光下随风摇拽的枯草,望着这些我有点走神,像是走进古代大漠的边关,想起‘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情景,又想起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诗句,把自己与历史拉得很近,甚至融入在一起”。这也许就是日后报考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的诱因。


222.jpg

杨育彬先生在初中教学楼前留影

未名湖畔学考古

初中毕业后进入河大附高,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年8—10月到周口店进行田野考古教学实习,196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被分配到了河南,于1961年9月到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工作,开始了近四十年的考古生涯。


333.jpg

杨育彬先生在北大校园留影

444.jpg

周口店实习和郭沫若先生(三排坐者左六)合影(前排左三杨育彬先生)

回顾历史 传承经典

“能在河南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是十分幸运的。河南地处大中原的腹地,寒来暑往,沧桑更迭,南来北往,东传西播,都要经过中原沃野,这里留下了上百年人类活动的轨迹”。


555.jpg

考察郑州商城遗址

555.jpg

同班11人参加山东考古会

777.jpg

杨育彬先生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做学术报告

999.jpg

宿白先生80华诞


满目青山夕照明

再回首,田野考古工作着实辛苦。有时一人出差前往,既和古墓、遗址相伴,又与灰坑、陶片为邻,就显得有些孤独。杨育彬先生这一代考古人,继承老一辈的传统和精神,数十年如一日,顶烈日、战严寒、风餐露宿、呕心沥血。


888.jpg

杨育彬先生参加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留影


文稿来源|办公室

文稿校对|周立刚

图片来源|杨育彬

文稿审核|刘海旺

排版编辑|牛   维

出品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投稿邮箱|hnkgyjy@126.com

 

分享到: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办公室电话:0371-66322065 电子邮箱:hnskgy@163.com   邮政编码:450000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陇海北三街9号 河南省文化厅扫黑除恶举报电话:12318
Copyright © https://www.hnswwkgy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439-2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88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