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动态 | 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
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三)
发布人:牛维 发布日期:2023-01-07 浏览次数:888 次

2023年1月6日上午的报告分两场,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济源市文物工作队、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的13位学者分别报告。



2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田思玥的汇报题目是《鹤壁辛村遗址2022年度周代居址发掘汇报》。辛村遗址2022年度工作延续历年来的主动性发掘项目,以探索聚落布局为中心展开。发掘地点位于辛村村东,清理出一片周代居址,房址附近多有圆形窖藏坑;另外清理出圆形夯土台仓储建筑、陶窑、祭祀牛坑、骨料废弃坑、陶范坑、烘范坑、墓葬、人工水渠等。发掘表明西周早中期辛村遗址已有了明显的布局意识,以居住为主,偶有铸铜、制骨等手工业生产活动。随着历代卫侯墓由村内不断向外拓展,早期的规划已无法满足卫侯埋葬用地需求,进入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该区域已变更为卫侯墓地,居民点遭到废弃。本次发掘的地穴式房屋,其使用者属于辛村遗址内中下层民众,极有可能与西北一带周人相关;十分规整的窖藏坑、较深的地穴式房址是辛村遗址范围内首次揭露的功能较为完整的一处居民点,对探讨辛村遗址内居民构成、中下层民众建筑结构提供了考古学材料。


图片 1.JPG

卫侯墓周围发掘主要遗迹分布图


图片 2.JPG

圆形高台式仓储建筑


图片 3.JPG

蛤蜊摆的牛头


2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傲的汇报题目是《鹤壁辛村遗址出土西周早期骨料研究》。2022年4月对紧邻卫侯墓地的一座灰坑(编号为H19)进行了考古发掘。H19年代为西周早期,该坑内收集到大量骨料、残破骨器等。在H19附近还发现有数座制骨废料坑,废料数量十分庞大,据此判断该区域应有西周早期的大型骨器作坊存在,H19仅仅是骨器作坊倾倒垃圾的地点之一。鹤壁辛村遗址制骨作坊主要生产的产品为“插杆式骨笄”,从H19出土骨料来看,该制骨作坊加工工艺已经比较成熟,在西周早期已具规模,且具有一定程度的规范化的制骨工艺流程,选料、加工、制作等工序完备。从骨笄的形制来看,这些插杆式骨笄有商人遗风,制骨匠人可能为殷遗民。H19的发现为认识西周早期制骨工艺与相关社会组织形式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这一制骨作坊与殷遗民密切相关,殷遗民可能参与了手工业生产,为西周早期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图片 4.JPG

鹤壁辛村遗址2022HQXT83探方平面照片


图片 5.JPG

鹤壁辛村遗址H19出土插杆式骨笄


图片 6.JPG

鹤壁辛村遗址H19出土骨料微痕分析


26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燕飞的汇报题目是《2022陕州城墓地考古新收获》。为配合三门峡甘棠学校项目建设,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570座,时代包括春秋战国、两汉、唐、明清等,出土随葬品4000余件。各时代墓葬分布密集,同一时期墓葬排列较为有序,同期少见打破关系。此次发掘的东周墓葬中,墓葬形制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一椁一棺或一椁重棺,少量单棺或者单椁。墓主以北向、东向为主,绝大部分墓葬有随葬品。此次陕州城墓地考古是继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大量排列有序的春秋战国之交墓葬,为研究豫西地区东周时期墓地布局、社会政治变迁提供珍贵考古资料。陕州地区经历虢国灭亡后的短暂消沉,在战国初年因重新成为战略要地而快速发展。出土大量青铜、金、玉等精美文物,所出三组青铜编钟是三门峡建市以后首次发现战国铜编钟。再次发现戎人墓葬,而且呈现明显的中原化现象,三门峡地区不仅是连接东西方的大动脉,也是北方地区与中原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这个是一个长期持续的交流过程,有明显的融合现象。


图片 7.JPG

部分发掘区域航拍照片


图片 8.JPG

战国车马坑M101


图片 9.JPG

M57所出铜盖鼎



27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韩鹏翔的汇报题目是《2022三门峡经一路绿地广场项目考古工作汇报》。为配合经一路绿地广场暨单建式人防工程项目建设(东、西地块),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项目工程占地范围内的古遗迹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布设探方19个,发掘面积约1800平方米。发掘区地表已遭不同程度破坏,文化层堆积普遍较薄,地层堆积相对比较简单。本次发掘共揭露墓葬20座、灰坑102个、道路2条、陶窑1座、灰沟1条,时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文化属性应属于虢国。此次考古发掘区域为虢国都城上阳城的宫城北侧,出土的陶片可辨有鬲、豆、罐、盆等,年代集中在两周之际,另有少量石块、兽骨。其中部分袋状坑出土有骨料、玉石料、铜渣等,可能和手工业作坊有关。墓葬时代和遗址时代相同,并且发现有泥坯器物,亦可能属于匠人墓葬。本次发掘深化了对虢国遗存的认识,为该遗址的手工业作坊区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图片 10.JPG

东地块航拍照


图片 11.JPG

M2-M6


图片 12.JPG

M13器物组合


28



济源市文物工作队李静的汇报题目是《济源市2022年度考古工作汇报》。2022年济源市文物工作队配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王虎遗址、五龙口卫生院新建项目、沿太行高速焦作—济源段、济源纳米三期建设项目、济源思礼桥建设项目、龙泉湖建设项目等考古工作。王虎遗址发掘的商末周初遗迹有房址、灰坑、墓葬、窖穴等,尤其重要的是发现了8座集中分布的房址,有方形、不规则型两类,并有改建的痕迹,出土遗物不多,多数为陶器。五龙口卫生院共发掘35座古墓葬,以汉代墓葬为主,多为砖室墓,大小不一,单券墓为多;也有几座墓葬规格较大,为前堂横列墓,由横前室、后室等部分组成,模仿生人住屋前堂后室的格局。沿太行高速焦作至济源段共发掘墓葬18座,尚前村3座墓葬均为砖室墓,墓葬形制、方向基本相同,均为汉代晚期至东晋时期,可能为同一时期家族墓葬;北官庄墓地,共发掘墓葬15座,战国至秦代墓葬7座,墓葬多为南北向,排列有序,汉代7座、唐代墓葬1座。


图片 13.JPG

王虎遗址探方分布图


图片 14.JPG

尚前村墓地全景图


图片 14.JPG

釉陶器


29



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刘朝彦的汇报题目是《2022年濮阳考古工作汇报》。2022年度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积极投入到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调查、勘探50余万平方米,考古发掘1385平方米,将其中两处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简要汇报。2022年3月对汇升·钓云台汉代墓葬及干城城墙调查勘探项目实行发掘,出土汉代墓葬17座、唐代墓葬1处、1处汉代时期窑址、1处隋唐时期窑址、1处宋代时期古井。“濮城投·天骄学府”项目共分两期进行,发掘出土遗物除了筒瓦、板瓦,还发现有货布、铜钱、长矛、石器、小型铁器、铜管、铜销子、纺轮、石臼、大型陶盆、陶瓮等器物,多为家庭日用器物。本次发掘的汉代房屋基址,在汉代考古发掘中属于较为珍贵的一手资料,它和之前发掘的三杨庄汉代房屋遗址相互参照,为我们了解中原地区汉代平民的日常生活和住房布局提供了新的材料。


图片 16.JPG

隋唐窑址


图片 17.JPG

城墙遗址夯土剖面


图片 18.JPG

2022PHHM1:6陶奁


第二场

主持人:钱国祥  赵晓军



30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巍的汇报题目是《南阳市陈棚墓地发掘汇报》。为配合南阳市宛城区第三片区陈棚社区改造项目建设,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2年2至3月对该区域进行文物钻探及考古发掘,共发掘汉代墓葬31座,其中土坑墓15座、砖室墓16座,出土随葬器物300余件,有铜器、陶器、原始瓷器等。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初步判断,这批墓葬均为两汉时期,土坑墓的时代约为西汉中晚期,砖室墓的时代大致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本次发掘出土原始瓷器40余件,原始瓷处于陶器向瓷器过渡的阶段,最早出现于商代,一直流行到东汉时期。在东汉之后,随着工艺的进步,才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历年来南阳地区原始瓷器发现较少,集中出土极为罕见,象征着墓主人一定的身份和地位。陈棚墓地的考古发掘成果,为研究南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汉代墓葬、汉文化及原始瓷器的发展演变等提供了新资料。


图片 19.JPG

M2全景


图片 20.JPG

M27全景


图片 21.JPG

M31器物组合


31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侯新佳的汇报题目是《新郑市城关乡蓝晶路工程考古发掘收获》。新郑市城关乡人民政府蓝晶路(北苑南路-轩辕西路段)工程用地,发现古代文化遗存,考古发现有汉代灰坑5座,有战国、汉代墓葬13座。墓葬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刀把形砖室墓,其中刀把形砖室墓4座,相对集中分布于发掘区中部。战国墓内出土器物较少,可辨器形为红陶釜。汉代墓葬内出土器物较多,以陶器为主,泥质灰陶,多素面,有鼎、罐、盒、壶、灶、杯、甑、仓等;另外出土有铜镜、铁剑、铁刀、铜钵、铜钱大泉五十、大布黄千、契刀五百等。根据考古发掘情况分析,墓葬分布相对集中,其中成组分布特征较为明显,应该是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公共墓地。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分析,墓葬时代为战国、汉代。通过这次考古发掘获得了较多的考古实物资料,丰富了新郑市周边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


图片 22.JPG

M6


图片 23.JPG

M6陶器


图片 24.JPG

M6出土“大布黄千”


3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晓涛的汇报题目是《2022年汉魏洛阳城考古发掘新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魏洛阳城宫城千秋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门址在北周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早期门址的形制目前尚不清晰。目前发现了门址西侧的子母阙阙台,阙台始建于魏晋时期,北魏在其基础上加以改建。在千秋门门址的阙间广场下层,解剖发现保留有魏晋时期的大型地下水道遗迹;在魏晋水道遗迹以下,还发现汉代的大型券砖水道。魏晋时期的石砌水道基本是由底板、侧板、盖板构成的水涵洞,具体砌筑细节有所差别,这些遗迹现象皆可视为后世《营造法式》记载水道施工规范的渊源。此次发现的大型魏晋时期水道遗迹,如此规模这在汉魏洛阳城的发掘历史上尚属首次。水利考古是中国古代都城考古重要的组成部分,此次发掘为未来探索汉魏洛阳城水利设施对都城园林景观的塑造提供了坚实的考古依据,也为当代城市规划中水资源的利用和水环境的新时代构建提供了历史借鉴。


图片 25.JPG

千秋门遗址发掘平面图


图片 26.JPG

各期水道关系图


图片 27.JPG

水道G3水栅遗迹(北-南)


33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王咸秋的汇报题目是《洛阳市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2022年度考古工作汇报》。白草坡东汉陵园属于洛南东汉帝陵的组成部分,位于洛南陵区核心区域的北端。陵园遗址总面积约85万平方米,除帝陵封土和地宫外,陵园内还分布着石殿、钟虡、寝殿、园省、园寺吏舍等陵寝建筑;结合文献记载以及陵园的整体布局,推测该陵园主人为东汉桓帝刘志。2022年度对“钟虡”单元进行了补充发掘,该建筑单元已完整揭露,布局较为清晰,“钟虡”位于封土和“石殿”的东南侧,由一处台基式建筑、一处房屋建筑和两列四排方形磉墩组成,推测该建筑为悬挂大型乐钟所设,应为陵园内的礼制建筑——“钟虡”。对“石殿”进行了局部发掘,“石殿”为一处边长约80米的方形高台式建筑,揭露“石殿”的东南角,发现散水、门址、夯土、道路等遗迹。在石殿东侧发现一条东西向道路,与内陵园东门址内道路对应,应为内陵园向东通往外陵园的主干道。


图片 28.JPG

“钟虡”建筑单元(上北下南)


图片 29.JPG

2022年石殿东南角(上北下南)


图片 30.JPG

卷云纹瓦当


34



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田源的汇报题目是《2022年焦作温县张圪垱墓地发掘情况汇报》。温县张圪垱墓地位于温县城东1公里,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因黄河泛滥,受灾村搬至高圪垱,且张家户多,取名张圪垱。此片区域原为温县南张羌乡张圪垱村西北砖瓦窑取土区,当地村民回忆,近代曾较大规模取土、平整过这片土地。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对温县张圪垱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各类遗迹191处,其中,汉墓106座,晋墓4座、唐代墓葬5座,宋代墓葬15座,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53座,汉代砖瓦窑5座,水井1眼。出土陶、瓷、铜等各类器物共计约488件(套),其中不乏一些特殊的墓葬形制和精美的出土器物。

清风岭是黄河冲积平原的顶部,蜿蜒曲折,宽约3-4公里,发端于孟州市的大、小宋庄,经温县,在武陟境内没于黄河,长约50公里。张圪垱墓地位于温县“清风岭”上,根据当地群众记忆,近代基建活动之前,这里地势较高。根据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大部分墓葬埋藏较深、分布规律集中、形制相似、修筑精心,因此推测温县“清风岭”上分布着从汉代、魏晋、唐宋以及明清时期的墓群。张圪垱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温县地区汉代至明清时期丧葬习俗、生活聚落遗存文化内涵提供了科学、丰富的实物资料,对进一步研究温县地区各历史时期文化特征内涵具有重要的考古学科研究价值。


图片 31.JPG

M26唐代土洞墓


图片 32.JPG

M22西汉晚期大型空心砖墓


图片 33.JPG

M22空心砖浮雕


35


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赵志强的汇报题目是《2022年焦作市马村区靳作墓地考古工作汇报》。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2年上半年对靳作墓地工地范围内墓葬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22座,均为汉墓,出土陶、铜、金、银、宝石等各类器物共计约150余件(套)。此次考古发掘的这批古墓葬均为东汉墓葬,墓葬分布集中,排列整齐,应为家族墓地;墓葬结构以南北向斜坡墓道“前堂后室”小砖室墓为主,墓道均朝北,一般由墓道、拱券甬道、前堂、后室、耳室五部分组成。通过初步整理对照分析,此次发掘的这批墓葬材料与周边的李河、苏蔺北、白庄墓群相比较,具有明显不同的考古学特征,应该属于一个独立汉墓墓群。这批墓葬尤其是M14出土较为珍贵的金银器、项饰及漆器(腐朽严重)等文物,为研究东汉时期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方式、手工业技术及葬俗葬制提供了丰富、科学、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特别重要的考古价值。


图片 34.JPG

工地航拍(南—北)


图片 35.JPG

斜坡墓道“前堂后室”砖室墓


图片 36.JPG

M14-18项饰:玛瑙水晶


36


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陈军锋的汇报题目是《2021~2022年长葛佛耳岗墓地考古工作汇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长葛佛耳岗墓地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共发掘墓葬133座、坑3座、灰坑2座、井2眼、陶窑2座,出土遗物共计126件(套),另有铜钱131枚,所发掘的战国秦汉遗迹主要集中分布于该墓地的中北部。通过此次发掘并结合以往的发掘情况,认为该墓地是一处以战国秦汉时期为主的平民阶层的公共墓地,该墓地的平面布局应事先有所规划,墓葬间的打破关系极少,各个时期的墓葬基本上都有其相对集中的分布区域;而两座汉代陶窑的发现,则更加说明了墓地功能的完备。长葛在战国时期由魏国修建的长社城一直延用到南北朝时期,长达八九百年,而该墓地数量众多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墓主人最有可能就是来自长社城的居民。从这一方面来说,又为研究古代城市与墓地的规划布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


图片 37.JPG

西北区域南区发掘场景(西北——东南)


图片 38.JPG

M62发掘现场


图片 39.JPG

M61西壁画像空心砖


(作者|李标标  审核|刘海旺)



分享到: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办公室电话:0371-66322065 电子邮箱:hnskgy@163.com   邮政编码:450000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陇海北三街9号 河南省文化厅扫黑除恶举报电话:12318
Copyright © https://www.hnswwkgy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439-2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88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