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5日上午,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在郑州市开幕。本次交流会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来自郑州、洛阳、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平顶山、许昌、周口、南阳、信阳、商丘等地市的文物考古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参加了会议,新华社河南分社、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河南日报、顶端新闻、河南新闻广播、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大河报、大河网、河南手机报等新闻媒体受邀参会。
开幕式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主持,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致辞,值此新年之际和交流会开幕式,向全体兢兢业业的考古人致以问候,盛赞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的诸多重大收获,并祝愿广大考古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023年1月5日上午,继开幕式结束之后,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的报告环节正式开始。上午的报告分两场,来自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大学的11位学者分别报告。
第一场
主持人:秦文生 靳松安
01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申文喜的汇报题目是《安阳八里庄遗址2022年度考古新发现》。八里庄遗址是一处以裴李岗文化为主体兼具磁山文化因素的新石器中期聚落遗址,呈不规则椭圆形,现存面积约2.7万平方米。发掘重点是在遗址区东部、西部边界处开挖的两条探沟,目的是探讨遗址形成、废弃成因及与古代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遗址外围有无人工开挖的壕沟和更早人类活动遗存等现象。出土遗物以陶片为主,石器种类有石铲、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另有少量骨蚌器,出土较多红烧土墙体残块,多数上面有植物茎秆印痕。安阳八里庄遗址是目前所知裴李岗文化分布的最北界,也是同时期豫北地区最大的遗址,填补了安阳地区乃至整个豫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空白,完善了当地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对于揭示豫北地区裴李岗文化地方类型的文化内涵与特征,探讨与磁山文化的交流互动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八里庄遗址范围示意图
东探沟H72
夹砂陶片纹饰
0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欣的汇报题目是《贾湖遗址M14打包件的实验室微观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贾湖遗址进行第八次发掘过程中,对其中12座重要墓葬进行了整体起取,本项目以M14打包件为研究对象,以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为主、兼顾文物展示及制作工艺研究,利用环境可控的操作空间,采取多学科结合的方法与形式,根据遗物的原始出土状态,实施全方位地清理、释读、保护和记录处置对象所蕴含的信息,阐释信息所反映的历史及其背景。在实验室微观发掘中进行科学的观察清理,清理后按照层位顺序对包裹内遗物进行提取并保护,过程中多次进行三维数据信息采集,其次对提取部分遗物进行成分体系的研究,最后在清理发掘的基础上研究提取物背后的文化信息。本项目不仅能详细解读M14墓葬,进一步深入研究贾湖遗址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对实验室考古的理论、方法进行探索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实验室考古基地,同时探讨如何对土遗迹进行保护和展示,将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密切地结合起来。
M14号墓打包前
实验室考古清理台
原始信息图像提取
0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明哲的汇报题目是《南阳黄山遗址2022年度考古新发现》。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处国内外知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连获202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发现、中国社科院考古论坛全国六大考古发现、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22年共清理仰韶文化建筑址22座,屈家岭或仰韶瓮棺葬55座,屈家岭文化柱列式或露天石玉器作坊址4座,长方形柱列式房址1座,墓葬17座,仰韶、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灰坑58座,汉代墓葬3座。确定了山下西岗码头岸上遗迹;保留了山顶区重点遗迹,局部下清完善遗址文化序列;确定了屈家岭高级墓葬区范围;对遗址边缘进行勘探,大致摸清遗址准确范围。黄山遗址重要遗迹保存相当好,充分反映了社会分工、贫富分化、军事色彩渐浓等一些文明要素,是距今4000至7000年间华夏文明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江汉与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南北文化交流融合、早期夏文化探讨的核心研究对象之一。
南阳黄山遗址2023计划布方图
仰韶房址f52局部
M216
0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晓燕的汇报题目是《北阳平遗址考古新进展》。北阳平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西约20公里的阳平镇北阳平村西的阳平小塬之上,现存面积约72万平方米。2022年继续在北阳平遗址北部及中南部发掘,发现仰韶文化房址7座、壕沟2条等较重要收获。该遗址已发掘的仰韶中期房址跨遗址北部和中南部,分深穴和半地穴式两种,有大、中、小不同规模。其中半地穴式房址与周边西坡、下河、庙底沟、桃园遗址的同类房址综合来看,其结构、建造方式、建筑材料等基本一致,表明仰韶中期房屋建造已趋于模式化和成熟化。尤其是F2炭化木构件的发现,为史前建筑研究提供了难得资料。在大的聚落布局上,在遗址偏南部勘探发现3条东西向壕沟,其中已解剖的G1、G2年代基本一致,很可能仰韶中期聚落南部有二重或三重环壕,初步显示北阳平较之西坡聚落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但最南部壕沟尚未解剖,其年代以及所反映的聚落范围、防御措施等有待确定。
F5航拍图
F6 深穴式房址
F5地面磨石
05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谷向乐的汇报题目是《宜阳苏羊遗址2022年度考古工作收获和认识》。苏羊遗址位于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西部、下村南部,面积约63万平方米。2022年对苏羊遗址展开了调查和勘探,在遗址外壕沟东侧发现一处龙山早期墓葬区,勘探发现墓葬300多座,墓葬分布较为密集,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2022年共计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现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遗存,其中以仰韶时期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发现一些较为典型仰韶早期遗存(东庄类型),这在之前的调查发掘中是未曾发现的。清理仰韶时期环壕1条、房址31座、灰坑112处,墓葬2座,多人二次埋葬人骨堆积一处,瓮棺葬6座。清理龙山时期房址1座、墓葬9座。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其中不乏玉璧、完整彩陶盆等珍贵文物,还发现少量保存较好的碳化粟、黍遗存。今年还发掘出土少量大溪文化风格的遗物,比如带镂空的陶球、圭形石凿、附杯纽圈足盘等。苏羊遗址存续时间从仰韶早期一直到龙山文化晚期,文化序列从早到晚发展连续稳定,文化谱系一脉相承,且含有大溪、屈家岭、红山、大汶口等诸多文化因素,为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提供了新的材料,见证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是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极好样本。
F4及其周围房址布局形态图
人骨坑
碳化植物遗存
06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杨猛的汇报题目是《郑州大河村遗址考古发掘新收获》。大河村遗址内涵丰富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等四个时期,尤以大河村四期遗存和遗物量最为丰富,被考古学界命名为“大河村类型”。近年的勘探发掘表明大河村遗址外周被一环壕环绕,遗址中部存在一周平面近长方形的夯土墙体,遗址内发现有大量地震遗存,特别是2022年的发掘及研究表明在仰韶至龙山时期遗址内至少有两次不同时段的地震,其中一次地震震级不小于六级。此外发现有房址、墓葬、灰坑、地臼、洪水痕迹等重要遗迹及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近年的勘探发掘确定了遗址的范围,环壕、夯土墙体、地震裂缝、地臼等一系列重要遗存,为了解大河村遗址的聚落布局,不同时期聚落形态的演变、开展郑州地区的自然灾害研究,加深对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的认识提供了重要资料。
地震裂缝整体平面照
房址
蚌壳堆积
第二场
主持人:魏兴涛 崔天兴
07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郭强的汇报题目是《井灶有遗处----新乡市新飞大道北延工程仰韶早期及历史时期遗存的发掘》。2022年3月新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对新乡市新飞大道北延(北环路-牧野路)工程项目施工中发现古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此进行了文物调查勘探,共发现墓葬2座、灰坑85个、井2眼。4月30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处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发掘墓葬4座,灰坑60余处,尤其是发掘了一批仰韶文化早期的灰坑,出土红陶片、白陶片、石器残片等。陶器可辨器形有鼎、小口罐、钵等,另有仰韶文化早期房基2处。之前新乡市市区区域发现的考古遗址,最早的考古学年代可至仰韶文化晚期,此次考古发掘的遗址,其年代可上溯至仰韶文化早期,是新乡市市区区域发现最早的遗址,填补了新乡没有仰韶文化早期遗址的空白,具有极高的价值。
工地全景
F2仰韶早期房址
H8出土仰韶文化陶片
08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翟京襄的汇报题目是《2022年南阳岩画的考古调查》。2020年以来,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先秦史研究会以及岩画爱好者,对南阳地区的岩画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新发现多处岩画地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发现遗迹点达上万处,遍布南阳大部分县区。按照岩画的形制结构、性质功用归纳为八大类:1.凹穴类2.文字符号、线刻纹类3.圆盘状类(日晷)4.祭坛类5.图腾类6.生殖崇拜类7.石洞、石屋类8.巨石堆叠类。岩画大都刻在花岗岩和石英砂岩上,多分布在海拔较低、视线开阔的浅山丘陵地带,周围多分布有河流。制作方法大多为直接敲凿法,少数为金属工具刻凿而成。南阳岩画分布范围广、规模大、种类多样,属中原岩画体系,为人类早期文字、天文历法的产生,早期人类的意识形态等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南阳岩画的发现为探索中原史前文化,特别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年度南阳岩石文(岩画)专家论证会
凹穴岩画
文字符号岩画
09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鲁鹏的汇报题目是《双槐树遗址史前地震遗迹及其影响》。巩义双槐树遗址中发现的古地震遗迹包括护城壕沟体系中的内部壕沟沉积物液化变形、伴生地面沉陷、地裂缝发育、中部壕沟南壁发生崩塌;居址区内形成一条断续的近东-西向古地震裂缝,裂缝南侧地面塌陷,使部分墙体倒歪等。碳-14定年方法揭示该地震事件发生在5.3-5.0ka.BP。分析古城壕沟内地震液化形成的微环境,结合震级-液化最远分布距离经验公式和区域构造环境,初步推测本次地震的震级至少在Ms6.0级以上。结合考古调查揭示的居址区文化地层的演替序列,推测该古地震造成了遗址居址区内大面积的房屋倒塌,并对双槐树聚落产生影响。
双槐树遗址史前地震遗迹
1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彦桢的汇报题目是《仰韶村遗址史前人群的人种与健康的初步考察》。结合已收集的仰韶村遗址墓葬和灰坑人骨11例发现,仰韶时期的平均死亡年龄为37.5岁,龙山时期的平均死亡年龄为40.72岁。仰韶村遗址中仰韶男性组主要与邻近的仰韶文化人群接近,同时体现出西北方和北方人群的特点。龙山男性、女性组均显示出人种成分的复杂性,更多的表现出古西北类型、古华北类型的特征。仰韶、龙山人群的牙结石高患齿率可能意味着当地饮食中富含较粘性的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并且所处生活环境的水质含沙量较大。龙山男性均高于仰韶男性,龙山女性的最高身高也超过了仰韶女性;龙山时代男性的多处创伤说明生前存在暴力撞击和暴力打斗等行为;仰韶与龙山时代的先民们多患有因缺乏肉类蛋白而导致的贫血,并且长期无法摄入维生素C,饮食中缺乏富含VC的新鲜蔬果;退行性关节炎和施莫尔结节多出现于中老年男性个体;女性曾经遭遇了肺部的感染。
11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魏继印的汇报题目是《2022年高辛庄遗址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汇报》。高辛庄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梨河镇高辛庄村东部台地,双洎河自遗址北部向南折环绕遗址,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为1-5米。2022年考古勘探与发掘主要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两家单位共同承担,本次发掘发现有龙山文化早期、新砦文化至二里头文化的遗迹与遗物。高辛庄遗址二里头文化年代约相当于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二至三期,早于新郑望京楼二里头文化年代,与郑州大师姑城址二里头文化年代相当。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距望京楼夏代城址约17公里,能够为研究夏代的地方行政关系提供资料。目前发现少量新砦文化遗物来看,该遗址当为新砦文化时期较靠东的一处遗址,为研究新砦文化来源与宏观聚落分布提供重要材料;发现的龙山文化早期单位中有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为研究屈家岭文化北上以及与当地文化融合提供材料。
高辛庄遗址位置示意图
高辛庄遗址建筑基址航拍
高辛庄遗址出土二里头文化铜器与玉器
(作者|李标标 审核|刘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