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众考古 | 认识考古
认识考古
【我的考古故事】杨育彬:吾心归处是考古
发布人:牛维 发布日期:2022-08-18 浏览次数:1007 次

他们在筚路蓝缕、青灯黄卷中,拨开历史尘封;他们在一锹一铲、一担一篮中,叩问大地缄默。为庆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事业部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推出特别策划《我的考古故事》,今天推出《杨育彬:吾心归处是考古》。

点击收听:杨育彬先生采访录音



人物介绍:杨育彬



杨育彬个人照片.png

杨育彬先生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主持并亲历了郑州商城、郑韩故城、平顶山应国墓地等重要考古项目,其中多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考古报告、论文和其他专业文章200余篇。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



杨育彬:吾心归处是考古


杨育彬先生在北京大学留影.png

杨育彬先生在北大校园留影

几经波折  进入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1961年秋,24岁的杨育彬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带着对未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与同班同学郑杰祥一起被分配到河南。不过,杨育彬是几经波折,才进入到魂牵梦萦的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杨育彬:到郑州报到的时候,郑州有个石平街,就在郑州车站附近,那个地方有河南人事局招待所,里面全是待分配的大学生,我就在那等人事局的人过来。人事局的人对我说,“给你分到了省文化局。”给我弄了个条,我就到文化局报到。

到省文化局报到的时候,人事处的说:“你的资料还没来,还不能分。”我说:“你给我分到文物工作队吧。”他说:“不一定,现在省直的文博单位有好几个,马上都国庆节了,国庆节以后你再过来”。

国庆节后我过去了,当时一个主任科员叫个张素琴,她对我说:“研究了,你分到了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我一听我头都懵了,她说:“博物馆多好,里面文物很多。”我说:“你不知道,我在学校学的是考古专业,是田野考古,搞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研究的,不是搞陈列的。”我就给她讲了半个多小时,她也很感动,她说:“好好,这样,你明天再过来,等李处长。他过来的时候,你找他说说,我也帮你说。”

等到第二天8点我都到那了,9点处长进来了。张素琴就给处长说:“李处长,这个学生是学考古的,到博物馆不太对口,想去文物工作队,那还很需要。”李处长正好有事,好像很着急,他的手就这么一甩:“去就去。”就这三个字,他就走了。张素琴马上给我开介绍信,我就被分配到了文物工作队。

杨育彬带着介绍信,坐着三轮车风风火火地赶到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报到,开始了他长达60多年的文物考古生涯。

郑州小双桥商代祭祀遗址(右起郝本性、杨育彬、曹桂岑、安金槐).png

郑州小双桥商代祭祀遗址

(右起郝本性、杨育彬、曹桂岑、安金槐)

全省碑刻调查  饿肚子、睡麦场是常态

1962年,杨育彬工作的第二年,接到了参加全省碑刻调查的重要工作。这是文物工作队当年的中心任务,也是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延续。那一年,杨育彬的足迹踏遍了南阳、许昌、平顶山等10多个县市,奔走在平原和山岭间,摩挲石刻;徘徊于古庙衙署中,与历史对话。交通不便、饿肚子是常有的事。

杨育彬:那时候从郑州去南阳,我得买火车票到许昌以后下来,在许昌买第二天从许昌到南阳的大巴车票,晚上就住在许昌一晚上。如果买不到票,那就没点了,还得再停一天。长途汽车往往在路上还出毛病,记着有几次早上从许昌出发,晚饭以后才到南阳。

进行调查的时候,都是要步行、要走路,有时候找不到吃饭的地方,有时候找不到住宿的地方。举个例子,在禹州调查的时候,我睡过麦场;在宝丰香山寺,我住过大殿。

调查碑刻非常有意义,因为碑刻本身就是个重要的文献记载,它可以作为书的补充,甚至比书更接近真实。我们调查碑刻怎么调查呢?第一把碑文抄下来;第二把碑的形制描出来,比方说多高、多宽、什么花纹;第三如果有条件,拓片给它拓下来,拍一些照片。就是资料取全了,即使碑刻被破坏了、砸掉了,但是它的资料还存在。

参与郑州商城发掘11年 清晰勾勒出商代前期王都面貌

田野发掘在杨育彬的考古生涯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

1963年,杨育彬在新婚后的第三天,就奔赴山西侯马,参加全国性的考古发掘大会战。这次艰苦卓绝的考古“大练兵”,提高了杨育彬的田野发掘技术,淬炼了田野发掘本领。

1982年发掘郑州商城青铜器窖藏坑.png

1982年发掘郑州商城青铜器窖藏坑

1972年到1983年,杨育彬先参加后主持了郑州商城遗址的持续考古发掘,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把一座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前期王都面貌,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杨育彬:咱们河南是1955年发现郑州商城城墙的,在学术界还引起了一些怀疑。人家提出:“安阳殷墟比你晚,就没发现城墙,你这早的怎么会有?”后来从1972年开始,我们把现存的东城墙、西城墙、南城墙打了几个剖面,挖了几条探沟,发现什么呢?第一夯土里面包含的陶片,最晚的是商代二里岗期下层的,也就是说城墙修的时候,这些陶片已经存在了,是商代的。第二个城墙本身外面有好多灰土给它盖住,人们生活倒的垃圾,或者人们死了以后挖的坑、埋的人,甚至是挨着城墙盖的小房子,这些灰层、这些灰坑、这些墓葬,商代的,因为出的东西它可以看得出来,所以说城墙就把时代卡死了,也就是商代比安阳殷墟早的城墙。

除了城墙之外,在城的东北还发现了好多夯土基址,等于是房子的基础。有些基础上还有柱子洞的柱坑,还有柱土石,整排整排的,是安放木柱的地方,也就是建筑大房子的地方,可能是商代的宫殿。

考察郑州商城遗址.png

另外还发现了三个祭祀坑,总数大概发现29件铜器,特别是南顺城街那4个方鼎,高的低的再低一点的,好像是古代祭祀列鼎的性质,这也证明了跟祭祀有关系了,所以这三个祭祀坑我们就叫它“青铜器窖藏祭祀坑”。祭祀坑是商王用的,不是一般官吏用的,不是老百姓用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

率先全国出版《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

1983年,杨育彬被任命为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在担任副局长的4年间,杨育彬除了做好管理工作外,还主持了河南省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全国率先出版《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个人还出版了《郑州商城初探》等3部学术专著,发表文章10余篇。他说:学考古的人,就算是调到行政单位做公务员,专业还是不能丢。

杨育彬:当时我在文物局的时候,国家提出第二次文物大普查,咱们河南遗址多,任务就很重。当时就组织了一个文物普查办公室,各个地市也组织文物普查办公室,要求专业人员参加,也动员跟专业有点关系的人员参加,比方说中学的历史老师,或者当地土生土长的老干部,当时全省动员了4万多人参加。参加以后,我们根据文物普查的进度,还发简报,开封调查怎么样了,郑州调查什么东西了……把每个地市的说一说。另外开现场会,在新乡也开过,安阳也开过……大伙相互交流。此外,我们在河南博物馆还举办一个大型的文物普查成果展览。我们这个做法我觉得倒是可以的,因为气可鼓不可泄,所以说我简报里表扬的多,很少有批评。

调查完了以后,国家文物局就提出来要编一套《中国文物地图集》,每个省出一个分册。国家文物局设计的有符号,遗址是个什么符号、城址是什么符号、窑址是什么符号、庙是什么符号……我干脆带队到下面去,一个市一个市的把县里的文物干部都请来,每个县都得找一份县域地图,包括每个村庄的地图,把调查的东西、遗址按位置点上,现场标好。

这个地图集很有用,京九铁路从哪儿过的?沁北电厂在哪修的?黄河小浪底水库……所有的工程,就大致知道它经过什么地方,大致知道它有哪些遗址或墓葬,对配合基本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保护文物也起到很大作用。

正是源于对历史的热爱和对考古的敬畏,1987年,杨育彬7次请辞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职务,主动要求回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田野考古工作。

一生择一事  一事终一生

回到考古研究所,杨育彬成绩非凡。比如:1992年至1998年,杨育彬担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黄河小浪底水库联合考古队队长,平顶山应国墓地和焦作府城村商代城址田野发掘的考古领队。平顶山应国墓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焦作府城村商代城址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杨育彬:我这个人有点认死理儿,就是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既然选考古了,我就觉得无论条件艰苦或者怎么着,都要坚持下去。简单的说,这60多年搞考古要归成一句话,就像樊锦诗说的,吾心归处是敦煌,我就借她这个,吾心归处是考古。所以我觉得考古等于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觉得苦,而且现在觉得还能够继续发挥点余热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里面选了118个人,包括河南的安金槐、洛阳的蒋若是、我们所里的郝本性、还有我,能够被选到这上面,我觉得这是个很高的荣誉,我非常满足了。

志笃意坚 85岁的杨育彬笔耕不辍

现在,杨育彬已85岁高龄,退休23年,但他至今仍然笔耕不辍,还在整理文集、编写专著。近年来,他编著的《河南考古探索》《河南文物》《河南考古研究》等十几部学术专著,成为反映河南考古学的历史长卷和必查经典。

杨育彬:历史本身研究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文献资料,咱们中国有个传统,替前一朝来修史,从史记开始一直到清史稿,把每个朝代弄得清清楚楚。第二个是靠传说,三皇五帝包括夏代,那个时候没有文字,通过口述、通过传说把历史记录下来。从某些角度来讲,单单这些还不够,还需要考古来补充。通过发掘把当时的东西挖出来,通过实物来证史。当然也有文献,但是文献它不是书,比方说石刻,里面有墓志,写的这个人哪个朝代的、当过什么官、哪的人、干过什么事,也许这个人的传在史书里有记载,但是墓志写的甚至要比书上写的还要更可靠一些。也就是说,历史很重要的一部分证史需要考古发掘来做。

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他必须了解自己的历史,能够把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杨育彬宣推海报.png

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特别策划《我的考古故事》由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事业部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推出,您可以通过FM95.5  FM102.3  AM657河南新闻广播、大象新闻客户端、学习强国收听关注。



技术支持:聂凡

专家联络:吴小玲


作者|程冰冰  谷艳敏  审核|刘海旺

分享到: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办公室电话:0371-66322065 电子邮箱:hnskgy@163.com   邮政编码:450000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陇海北三街9号 河南省文化厅扫黑除恶举报电话:12318
Copyright © https://www.hnswwkgy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439-2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88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