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顺利结项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的结项信息,我院两位学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别于今年6月、10月顺利通过结项验收,鉴定为合格和良好。蓝万里博士承担的项目名称为“河南三门峡大唐电厂三期秦人墓地墓葬腹土寄生物考古研究”,项目编号15BKG020。本研究项目以2014年三门峡市大唐火电厂三期工程项目秦人墓地和城阳城址18号墓中采集的腹土样品,以及三杨庄汉代院落遗址厕所遗迹的土样为主要材料,从腹土寄生物考古研究的角度,研究当时人群寄生虫病流行情况、个体的饮食、健康状况及当时生活环境。本项目共分析了秦人墓地259座墓葬的腹土样品(包括1座东汉墓),在其中28座秦人墓中发现人体寄生虫遗存,包括似蚓蛔线虫卵(Ascaris lumbricoides)、异形吸虫科吸虫卵(Heterophyids spp.)、粪类圆线虫卵(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258座秦人墓腹土样品中有20份样品发现蛔虫卵,总体感染率为7.75%。在考察了以不同分区、不同葬式、不同葬具随葬品为标准划分的人群之间蛔虫感染率后,结果都显示,在该墓地蛔虫感染率在各人群间均稍有不同,但还达不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说明从战国晚期到西汉中期,在这里生活的各类人群受到蛔虫病的威胁程度是相似的,他们的社会等级和财富等级所对应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可能差异不大,反映了社会结构可能比较简单。这可能与当地军事化程度较高有关系。大量秦军士兵的墓葬,以及此墓地与文献记载中“曲沃城”的推测位置相近,暗示该墓地与附近的关隘要塞相关。
大唐电厂M47人骨腹土蛔虫卵
虽然差异不显著,但是相对于北、中区,时间上稍晚的南区墓葬蛔虫感染率还是略高一些。可能由于聚居区军事属性弱化,以及人口密度增加,更有利于寄生虫病的传播。于是随着时间推移,时代较晚的墓葬感染率有所升高。异形吸虫的存在,表明部分墓主有生食鱼蛙等水生动物的经历,多见于北区秦军士兵墓葬,这一现象暗示体力消耗大的秦军士兵除配给的口粮外,可能还会常常捕捉当地的水生动物补充肉食。城阳城址18号墓是与城址相关的战国晚期中下层贵族墓葬,与三门峡大唐电厂秦人墓地时代相当,墓主随葬兵器和大量仿铜陶礼器,代表着当时本地军事将领这一阶层。经实验分析,在城阳城址18号墓的寄生物样品中发现多种寄生虫卵,可确定种属的包括鞭虫卵(Triichuris trichiura)、横川后殖吸虫卵(Metagonimus yokogawai)、华支睾吸虫卵(Clonorchis sinensis)阔节裂头绦虫卵(Diphyllobothrium latum)。
城阳城18号墓鞭虫卵
城阳城18号墓阔节裂头绦虫卵
从城阳城址18号墓腹部样品发现的寄生虫遗存为我们了解当时楚国贵族的健康状况、饮食生活以及寄生虫流行病学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鞭虫卵是唯一发现的土源性寄生虫,其单独出现体现出土源性蠕虫在不同社会阶层分布的差异性。结合其他楚墓、汉墓以及其他晚期墓葬的寄生虫发现来看,鞭虫感染广泛分布在社会各阶层中,而其他土源性蠕虫如蛔虫、钩虫等则很少感染上层贵族。横川后殖吸虫卵、华支睾吸虫卵和裂头绦虫卵的发现,说明了18号墓墓主生前食谱包含各种淡水鱼类,很可能有食用生鱼片的习惯。综合来看,M18墓主感染寄生虫的途径应都为从口摄入。三杨庄遗址年代在西汉末年到东汉初期,是一处大面积聚落,聚落毁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黄河泛滥冲垮了当时的民居,洪水挟裹的泥沙迅速将庭院覆盖掩埋,形成厚厚的一层淤泥,使得聚落建筑的布局和结构能在原地很好的保存下来。一同被保存下来的还有其中所含的生物遗存。在已发掘的二号、三号、四号庭院外紧挨着庭院处,都发现了厕所遗迹,应是庭院的附属建筑,这在国内是十分罕见的。寄生物考古样品采集于二号庭院外的厕所遗迹中。经过镜下观察和鉴定,在厕所便道砖缝样品中发现了钩虫遗存,包括钩虫卵和钩虫的杆状蚴虫、丝状蚴虫。分析结果使我们初步了解了西汉末年至东汉初期豫东北平原黄泛区内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结合考古资料、文献和环境分析,在黄泛区上这样一个持续时间短,生业模式单纯的低人口密度的农业社区中,寄生虫感染的概率和程度应该是很低的,仅发现有钩虫感染,其来源应该是由移民从外地带来。样品中虫卵、杆状蚴、丝状蚴均有发现,我们可根据其体外发育时间先前推测其排出体外的时间,二号庭院的厕所在被洪水冲垮前一直在使用,最近一次使用应在被淹没前24小时内。本项目是国内首次寄生物考古的角度来研究秦汉社会,分析样品的数量规模之大,涵盖的人群类型之多也是国际上罕见的。研究涉及的三个遗址分别处于豫西北山地、豫东南丘陵、豫东北平原三大地貌片区,样品来源包括了军事将领、士兵、低等级贵族、乡村农民等多个不同群体,涵盖秦、楚、汉三个文化属性。三个遗址的寄生虫流行分布情况完全不同,反映了各自所处自然环境、宿主身份阶层、社会结构等信息。再加上前人在位于豫东平原的数个遗址开展的腹土寄生物工作,能够给我们了解从战国晚期到西汉末年河南省范围内寄生虫病流行的大体情况提供丰富的信息。
周立刚博士承担的项目名称为“曹操高陵及陵园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8CKG015。本项成果包括曹操高陵研究综述(1983-2020)、质疑观点综述、陵园及陪葬墓发掘与研究、高陵相关画像石新论、卞后祔葬高陵、曹操有关 DNA 研究再商榷、曹操墓讨论相关思考等七个主要部分。综述部分系统梳理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至2020年间学者围绕曹操高陵开展的相关学术研究。该部分以相关重要事件为节点将研究历程分为五个阶段,简述各阶段的学术论点以及争议,并且用数据图表方式表现了这一学术问题的关注度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在综合梳理的基础上,对学术界及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包括质疑观点、画像石、卞后墓葬、高陵陪葬墓、曹氏家族DNA研究等问题分别进行了专题分析。在这些专题分析中,除了梳理以往发表材料之外,还借助2010年以来的新考古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结合2010年以来的勘探和发掘材料,证实了曹操高陵存在陵园和陪葬墓,并且陪葬墓规模不大、数量不多,至少有一座以上的陪葬墓在黄初三年陵园毁弃之时被一同废弃,陵园的部分建筑材料填埋在废弃的陪葬墓中。陪葬墓中填埋的建筑废弃物也表明陵园上部可能有带彩绘的建筑。同时,考古材料也为卞后墓葬位置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曹操高陵陪葬墓M4
曹操高陵陪葬墓填土出土瓦当
陵园西侧发现的宋元时期建筑遗迹,从建筑规模、出土遗物内容、年代特征等方面分析,极有可能与北宋时期设置的“守陵户”存在联系。而被社会关注的曹操家族DNA研究,本身在理论基础上就存在不足,后续所发表的一系列成果中关键材料也存在重大缺陷,使得这一系列研究结论都无法成立,并不能为曹操高陵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曹操高陵西侧晚期建筑遗址出土建筑构件
曹操高陵西侧晚期建筑遗址出土建筑构件
最后,本研究结合具体案例,对于曹操高陵相关研究中的学术规范问题以及不科学思维方式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学术界关注,避免在相关或者类似问题上再次陷入无谓争论之中。本项成果通过全面梳理文献材料,清晰展现了曹操高陵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现了相关质疑观点存在的缺陷,并且首次对个别质疑观点进行了理性地审视,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完整详细的参考。同时结合新的考古材料,从陵墓本身(陵园、陪葬墓、画像石)和历史外延(卞后、DNA、北宋守陵户)这两个角度,补充了新的信息,解答了前期一直存在疑问或者争议的相关问题,还原了曹操高陵的真实面貌,使得曹操高陵的历史考古面貌更加清晰完整,进而促进汉魏时期帝王陵墓制度及丧葬礼俗的研究。
(作者|鼎新 审核|刘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