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众考古 | 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
征文比赛三等奖|记考古初恋
发布人:牛维 发布日期:2021-09-18 浏览次数:1663 次

 我们在2019.10.21日来到工地,开始了为期两个月左右的考古实习生活。大概在一周前,我们收到了实习的通知,机会难得,作为一个文博专业的学生,我们等这个机会很久了。总谈考古跟文博,可几年下来,离文物最近的位置也要隔了一个玻璃展柜。在我们三年前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就希望这一刻快点到来,真正的考古是怎样的呢?真正考古人的工作状态,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 关于考古 **

      考古听起来好像是一个高深莫测的词汇,时常也是一个被人调侃的词汇。知乎关键词“北大考古系”下的问题十分之七是,“被调剂到北大考古系,去还是不去?”。但是对于我们来讲,不用讲多义正言辞的话去证明它的意义与价值,中国考古学史上群星璀璨的前辈们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图片来自知乎截图

 就在这种信息量的爆炸冲击中我们度过了前几天,每天都在试图理解着真正的考古工作者对考古工作的认识,对曾经知识架构的推倒重建。当曾经读《考古学通论》《田野考古学》这些书籍的时候,以为地层学,分类学只是很简单很基础的一部分。后来发现,是很基础,但不简单,老先生们摸了多少年的陶片也不敢妄称自己学好了地层学。

 

《田野考古学》与《中国考古学通论》

高老师讲,你们的目标是成为是做研究的学者,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工人,只负责清墓找边,你们要清楚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要做到哪个程度,通过实习去重新认识自己所学的东西,而不是闭门造车,整天臆想。在掌握足够的一线知识后,让我们再次回归书本吧。

 

老师现场教学

 

** 关于实践 **

      我们一直在象牙塔里待着,用人们常说的话叫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发掘区待了一段日子之后发现,不仅仅是发掘工作需要实践,还有许多问题要靠考古队员的解决。比如说如何在天冷的情况下做好探方的防冻工作?如何去打造一把适合自己清墓习惯的工具?下探方时用那种方式比较方便安全…等等。

 

考古现场钻探

      因为经常野外作业,所以考古队员一般都是动手能力贼强的实干家。不光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还有很多生活工作进行的合理安排。所以说考古队员都是一个个“才华横溢”的实干家。

 

 

** 关于摄影 **

      2016年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单反相机,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17年考上大学后进入了文博专业,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在博物馆中摄影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长时间的旅游跟泡博物馆,摄影技术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考古现场摄影

 进入现场后我便负责起了专职拍照工作,但考古现场摄影仍然与我想象的有很大差距,正投影的用法以及存档照片的要求,仍然需要重新学习。

 

个人摄影作品:镂空金香囊 唐(618-907)四川博物院藏

在痛苦的转型期度过后,所有工作竟然又回到了重复跟枯燥。作为摄影师并不直接去清理墓葬,但却是除了发掘者之外最了解墓葬情况的人。这可能就是我慢慢体会到的考古摄影的意义吧,当简单的机械重复逐渐被无聊代替的时候,可能会怀疑工作的价值,但是等等,再等等,可能就会发现这份工作的更丰富的内涵。

 

考古现场一景

当所有人都不能进入这个墓葬的时候,只有你,需要去直观的观察它,记录它,并且其他人要靠你来进行分析跟工作。你是一个冒险者,同时是一个探索者,更是一个被大家信赖的记录者。可能清理的遗迹不多,但看也是一种学习,甚至是价值更高的学习,当拍照时,你需要知道那些动作是有意义的,清理环节哪一部分是关键 ,你需要记住每个墓葬的形制,出土情况,避免混乱,甚至是计算时间去拍些关键部位的照片,庞杂的信息量需要在脑海里处理,汇总,分析出拍照的最优时间,最省时省力的流程,每个墓的情况形制不同,如何通过照片去把它表现清楚,表达它的特点。所以,这真的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

 

** 关于理想 **

我是曲沃人,从小生活在小县城里,环境闭塞,但家庭幸福,生活温饱。2014年左右晋国博物馆落成,对当地免费开放,我去了人生中第一座博物馆,也是我去次数最多的博物馆。

 

晋国博物馆车马坑,图片来自豆瓣@是如何

馆里展出了关于晋国墓地的历次发掘经过,展览最后的历史长廊里,写着每一批发掘队员的名字,还为邹衡先生树立了一座蜡像。我很疑惑,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多北大的学生老师甘愿在这个小城里窝这么多年?邹衡是谁?他凭什么获得这么大的荣耀?究竟是什么有这么大魔力 ?很久以后,我知道了邹衡先生是谁,知道了他的老师苏秉琦先生,知道了李伯谦先生等等。知道了,考古的意义。所有老先生的回忆录里,都鼓励年轻人勇于尝试与犯错,并且,将火炬传递下去。所以我想说,兄弟,传火吧。

 

晋国博物馆内邹衡先生蜡像,图片来自豆瓣@是如何

“所以,对于考古专业的学生,对于从事考古这一行的每一个人来说 ,正确认识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弄清楚考古学科的定位,十分重要。我想有的人也会经历这样的认识过程,一次实习,也可能是个分水岭,喜欢考古的就热爱上它了,不喜欢的将来就改行了。现在看,改行也没关系,即使你干了别的,在学校学的这些东西对你还是有用的,实习这几个月也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李伯谦

 

谨以此文献给为考古事业一生努力的先生们,辛苦教导我们的各位老师们。

 

 

 

 

关于作者

 

杨斌,就读于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


(审核|刘海旺)

 

分享到:0
版权所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办公室电话:0371-66322065 电子邮箱:hnskgy@163.com   邮政编码:450000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陇海北三街9号 河南省文化厅扫黑除恶举报电话:12318
Copyright © https://www.hnswwkgy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4439-2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88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